新能源“车险刺客”,有望迎来拐点?
日期:2025-10-19 16:28:21 / 人气:3

10月13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市场数据。从零售情况来看,9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24.1万辆,同比增长6.3%,环比增长11.0%。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700.5万辆,同比增长9.2%。
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向好的背景下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。自今年3月以来,其市场渗透率已连续7个月超过50%,9月国内零售渗透率更是升至57.8%,这意味着每卖出2辆汽车,就有超过1辆是新能源汽车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多,“新能源汽车车险过高”的话题再次被消费者热议。在社交平台上搜索“新能源车险”,“新能源车险为什么这么贵”位列搜索结果首位;与此同时,“新能源车险怎么买划算”“新能源车险必买项目”“新能源车险保费上涨”等与价格、投保策略相关的话题紧随其后,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。不少消费者甚至为其贴上“车险刺客”的标签。
△社交平台新能源车险相关话题,时代周报记者截图
在新能源车险领域,“叫苦”的并非只有消费者,保险企业同样面临不小压力。当前,新能源车险呈现出“高增长”与“高赔付”并存的显著特征,而这一特征直接导致保险行业在承保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时,陷入了尴尬境地。
一、同价位新车:新能源车险保费偏高成诟病焦点
2025年7月,购买了某新能源车的贾先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:“自己的车辆首年保费是6500元。”通过查看贾先生发过来的车险报价单,这辆成交价不足15万元的新能源车,6500元的保费中除了交强险和驾乘险,还包含车损险、第三者责任险、车上人员责任险等一些基础商业险项目。贾先生提到,购车时4S店告知自己车险只能在店内投保,“如果能自主选择保险公司,保费应该会相对便宜一些。”
一位保险从业人员透露,以市场关注度较高的25万元价格区间车型为参照,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投保常规险种的年度保费均处于6000—7000元区间,金额无太大差异。但需注意的是,燃油车需缴纳车船使用税,而新能源车享受车船税减免政策,即新能源车险是在免缴车船税的前提下,才与燃油车险费用持平。
二、保费偏高背后:高出险率与高维修成本双因素叠加
新能源车险保费偏高,一方面源于其出险率远高于燃油车。同为保险从业人员的张建(化名)表示,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10—15个百分点。此前数据显示,家庭用车车损险中,新能源车出险率是30%,燃油车仅为19%。
另一方面,新能源车维修成本显著高于燃油车,这与“三电”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系统成本高、维修技术复杂、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。张建解释,消费者习惯用“车辆价格”单一维度对比保费,但保险公司定价核心考量是“车辆维修成本”(零整比)。如今许多新能源车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,并搭载激光雷达、高清摄像头等昂贵智能驾驶传感器,即便轻微追尾,也可能需更换整个后车身总成或多个传感器,维修费用动辄数万元。同时,新能源车维修高度依赖品牌官方授权维修中心,第三方维修厂几乎无法介入“三电”系统维修,缺乏市场竞争导致维修价格被抬高。
三、保费上涨困惑:未出险仍涨价与报价悬殊的原因
现实中出现部分车主“新能源车未出险保费也上涨”的情况。刘女士2021年底购买某品牌新能源车,2024年未出险时保费比2023年上涨1000多元;另有网友2024年购买热门品牌新能源车,首年未出险次年保费达1万多元,此前保险公司报出的6800元价格却无法实际出单。
众安保险车险事业部负责人焦英俊解释,新能源车险价格受多因素影响,不能仅看“是否出险”。保险公司会根据同款车型理赔数据定期校准“风险系数”,若某车型过去一年高频维修、费用高昂,续保时会整体上调基准保费,个人良好记录无法完全抵消车型系数上涨影响。此外,车主所在城市交通事故率、自然灾害索赔案件增加,也会导致地区保费系数上调,影响该车型所有车主。
不同保险公司报价差距悬殊也让消费者困惑,有网友称同一家保险公司月初报价5800元,月底涨至7225元,另一家直接报11300元高价。焦英俊分析,这由保险公司风险偏好和评估模型不同导致:保守型保险公司若判断某车型赔付率过高,会报“劝退价”(如11300元),以高利润承担风险;激进型保险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或对风控模型有信心,会以低价吸引客户。即便同一家公司,也会因业务策略调整及监管要求变化,在定价上出现差异。
四、行业现状:“阵痛”与“曙光”并存
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背景下,新能源车车险的高出险率与高额维修成本,既让车主贴出“车险刺客”标签,也给保险行业带来压力。据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数据,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,保费收入1409亿元,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,承保亏损57亿元;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2023年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亏损67亿元,呈现连续亏损。
焦英俊表示,新能源车车险正处“阵痛”与“曙光”并存的关键转折期,行业整体因车辆高风险特性承压,但通过严格监管、科技应用和产业链协同,部分公司已找到盈利路径。
政策支持是重要助力。2025年1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从数据共享、维修标准、费率厘定、产业协同等多方面推动行业提质增效。
△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图源:金融监管总局网站
在政策引导下,各大保险公司积极探索盈利模式:中国平安聚焦新能源风险减量服务,协同车企挖掘出险场景、优化车型设计,通过好车主平台推送安全指引与风险提示;中国太保与主机厂合作降低赔付成本,利用数据做好风险控制和精准定价;众安保险对接新能源车企,通过大数据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精准定价,同时与品牌授权新能源综修厂深度合作,降低维修单车均价。
险企业绩显著改善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人保、中国平安、中国太保3家头部险企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079亿元。其中,中国人保机动车辆险保险服务收入1502.76亿元,同比增长3.5%,综合成本率94.2%,同比下降2.2%,新能源车险份额达34.2%,超燃油车份额2.7%;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05.96亿元,占车险保费比重由去年同期14.1%升至19.8%,服务车辆超536万,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空间;中国平安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,同比增长49.3%,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,同比增长46.2%,实现当期承保盈利。
作者:耀世娱乐-耀世注册登录平台
新闻资讯 News
- 人的生活不能只有上班:在爱好中...10-19
- 鲍威尔宣布停止缩表:背后的危机...10-19
- 新能源“车险刺客”,有望迎来拐...10-19
- 小米入局短剧赛道:新玩家的新挑...10-19